为什么白彦虎是回族人民的大救星?

匿名网友 |浏览5637次
收藏|2019/04/11 21:02

满意回答

2019/04/11 21:20

白彦虎主要的成就是造就了中亚东干人这一族群。离开新疆的白彦虎本来打算率部去阿拉伯,途中来到仅有数百人的纳伦镇,由于当时遭受到暴风雪的袭击,到达后找不着粮食,只有煮树叶、树皮吃。镇政府对不速之客的到来感到十分突然,经向上级请示后扣留了白彦虎部所携带的金银财宝和武器。白彦虎认为这里不宜久居,决定向托克马克前进,当到达纳伦河边时,却发现无桥渡河。白彦虎强行命令队伍踏冰过河,渡过河的幸存者,终于在中亚大地上得以繁衍生息,形成了今日的东干族。沙俄七河省总督下令喀喇库努斯东干村村民选举"族长"。乡民们对人选发生分歧。拥戴白彦虎者的称"亚克西",持歧见者称"亚曼",最后仍以白彦虎当选,因此白彦虎被称为"东干人之父"。

沉默之剑

其他回答(3)
  • 白彦虎原是陕西回民起义的一个头子,起义失败后逃到甘肃,又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关到了新疆北部。他率领手下数千兵力,投靠了阿古柏,成为阿古柏的得力打手。他是起义回民的叛徒。
    回答于 2019/04/11 22:32
  • 的 给我各位高人如果人
    回答于 2019/04/11 22:16
  • 他是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亦称同治回乱)首领之一,提出“反满排汉”,主要是为了抵抗满清与汉族官僚的压榨,是西北地区回民起义后期斗争的领袖,是最后迁入俄国七河地区东干移民的组织者及领头人。至今,12万东干人尊称他为中亚“东干族之父”。所以对于当时的回民而言他是抵抗满清和汉族官僚压迫的英雄。但对于汉族而言,在战争中,回民对陕西、甘肃两省的汉人进行了大屠杀,据《中国人口史》一书的统计,回民起义前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甘肃人口为1945.9万人,战后的光绪六年(1880年)人口仅存495.5万人,人口损失达1455.5万人。 西北回民对汉人的屠杀,可见甘肃各县的县志。甘肃镇原县志记载:“四乡堡寨攻陷无遗,而县城独全,盖四乡之人逃出虎口者,生后入城避难。是月初九日……(回民军入城)……,全城糜烂,死者不知其数。”据《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统计,回民屠城前镇原县人口26.9万,战争损失23.4万,损失比例为87%。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记载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回民军队“陷平凉城府官……员死节者百馀,士民死者十数万。”《中国人口史》记载,甘肃泾州四县,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时有人口92.8万,战争中人口死亡82.2万,损失88.6%。据该书推算,同治年间平凉府(包括华亭,隆德,平远,海城,固原)人口损失249.1万,占战前人口的88.6%。左宗棠入甘肃时,形容“远近城邑寨堡,惨遭杀掠.民靡孑遗。平、庆、泾、固间.千里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被祸之惨,实为天下所无”。 西北回民在民变中对汉人的大规模屠杀,是左宗棠及其湘军在平定回变后对西北回族展开报复性屠杀的重要原因。战前陕西省有回民180万人,在该省人口中占有相当比重,而且绝大部分分布在关中地区。战后只有西安城内未参加反清的3万回民得以幸存,其馀回民一部分逃亡,其馀人均已死亡。甘肃省回民在战争中的死亡率也相当高,但仍在该省居民中占有一定比例。一部分回民为逃避报复,随白彦虎逃至俄国,成为今天的东干族。正面评价:苏联学者格·格鲁姆-格尔热马伊:白彦虎是西北东干起义中卓越的领导人……他是一位不屈不挠的反封建勇士、民族英雄。负面评价:清朝将领左宗棠:贼中所称虎元帅即白彦虎,盖贼中十八酋之一,凶悍素著者也。现代历史学家胡绳:白彦虎原是陕西回民起义的一个头子,起义失败后逃到甘肃,又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关到了新疆北部。他率领手下数千兵力,投靠了阿古柏,成为阿古柏的得力打手。他是起义回民的叛徒。对抗满清,他是英雄,但屠杀汉人百姓,成了他最大的垢病。就像黄巢一样,在历史教科书中,晚唐的农民军首领黄巢被描绘为一个反抗暴政的义士形象,然而抛开教科书为我们灌输的定性思维,拨开笼罩在真相上的迷雾后,我们却发现这个解民倒悬、壮志未酬义军首领,就是一个大规模的屠杀河南、山东的平民,并建造巨碓,采用机械化方式,将活人辗碎充作军粮(“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见《旧唐书•黄巢传》)的杀人魔王。
    回答于 2019/04/11 21:52
0人关注该问题
+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