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是现代汉语常用字。“医”和“醫”它的繁体原本是两个字,简体的医(以下作医yì)本读yì,指一种装箭的容器。繁体的“醫”(以下作医yī)读yī,本意是治病的人,即医生。古代巫、医不分,故引申为巫,也就是借鬼神以治病的人。又特指乳医,也就是助产士。因为医生的职责是治疗,所以“医”又引申为治疗,还引申为医术。此外“医”还有一个从“巫”的异体——“毉”。古语云“巫医同源”,远古时代巫就是医。巫用符咒来降神驱邪除灾,也用药草等为人治病。周朝以后,人们渐渐摒弃巫医,以至于后来保留了更多的从“酉”的“医(yī)”。巫医在古时有两种意义:1.古代以祝祷为主或兼用一些药物来为人消灾治病的人。《逸周书·大聚》:“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2.巫师和医师。《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邢昺疏:“巫主接神除邪,医主疗病。”《史记·孝武本纪》:“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致,至不愈。”《汉书·郊祀志上》:“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致。” 唐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是一个具有两重身份的人。既能交通鬼神,又兼及医药,是比一般巫师更专门于医药的人物。殷周时期的巫医治病,从殷墟甲骨文所见,在形式上看是用巫术,造成一种巫术气氛,对患者有安慰、精神支持的心理作用,真正治疗身体上的病,还是借用药物,或采取技术性治疗。巫医的双重性(对医药的应用与阻碍)决定了其对医药学发展的参半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