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面子意识的国家,保持面子从来不会远离中国人的思想,为什么

360U3102419195 |浏览463次
收藏|2019/08/03 10:07

满意回答

2019/08/03 10:18

概括起来,有三点文化特点对“面子”的问题产生着影响。1、人本主义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是人本主义,更看重的是人际互动中的感受,这一点主要是受儒家“仁”的思想影响,所谓的“仁”其实就是“爱人”,它是通过“爱人”的方式来爱人。而西方的思想主要是神本主义,人们向往上帝,所以他们推爱上帝之爱以爱人,也就是说,他们和上帝的关系是直接的,而和其他的关系是间接的。而中国的人本主义,人和人之间是直接的。林顿说“人类有三种共同需要”,有一种是获得他人的情感反应。从这点来看,中国人对这点表现较为明显,因为中国人注重的是人际互动,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关系是直接关系,他人的情感反应会极大地影响到我们自身的行为。孟子说:敬人者人恒爱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这句话很好地反应出了中国人人际互动的实质。所以,在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影响下,人们更会注重在互动中自己的表现,以及他人的情感反应给自己带来的感受,而这个感受我们中国人把他名了一个词:面子。2、伦理本位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最原始的是立基于男女间的“性爱”,所以文化性的“婚姻”出现了。在婚姻中,夫妇关系是横的,子女关系是纵的,纵横交错,家庭出现了。在中国的家庭中,伦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入则孝,出则悌”“敬仰祖先,友爱兄弟”,这些都是中国家庭甚至是家族中所需要遵守的,谁若违背了,则意味着违背伦理,意味着他在给家庭或家族抹黑,这会遭到人的唾弃。更关键的是,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基础,家庭内的父子关系是主轴,其他关系均以此为中心。同时,父子关系不但在家庭内发生作用,扩及宗族乃至于国家它都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子承父业顺理成章,而儿子是否能够光宗耀祖,光耀门楣,将成为家族的荣誉获得的是与否。至于国家层面,臣子能否为上级办好事情,是否能够在上级的信任之下,充当好下级的得力干将,则是上级获得肯定的关键。当这些观念根深于每个人的意识里时,如果一旦出现了辱没家风,辱没祖宗的行为,一旦出现了下属办事不力,搞砸事情的情况,这将是大大损及上级或宗族家长的“面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形成了一言一行不仅代表自己,更是代表“家族”风范,上级“脸面”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就是人们所说的“面子”。3、子女教养方式中国人往往期望受教育者的行为能符合他人的期望,比如:中国的父母教育子女时,希望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行为方式要符合自己的要求,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子女的行为方式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会受到别人的审视,如果其行为不符合对方的认知,那么对方内心所产生的感受则是:父母的教养存在问题。所以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往往会强调孩子要——守礼节,懂礼貌,知廉耻,比如:小花去邻居家玩儿,妈妈会告诉小花“小花啊,到邻居家一定要懂礼貌,吃完的香蕉皮千万别乱扔啊!否则邻居会说我们家的孩子没有教养的。”为什么妈妈要告诉孩子这些呢?因为这涉及到小花家长的脸面问题,如果小花不懂礼貌,吃完东西乱扔,邻居不会怪罪小花,但内心会认为小花的父母教养不到位,其实这是在损伤家长的颜面。每个中国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有一定的期望,期望什么呢?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这不仅仅是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别人的喜欢,同时也是避免给人落下教养孩子不力的感觉。于是家长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便会注重礼仪廉耻的培养,这无疑是在为自己的“面子”争光做努力!在理解了上述的三种文化后,也就明白了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几个有关“面子”的例子,其实这些都是“人本主义”“伦理定位”“子女教养方式”在起作用。人际交往顾及对方的“面子”是因为在“人本主义”下,人们都会受到他人的情感反应的影响,同时每个人也都会有“求赞扬的愿望”!人际互动中,希望自己的孩子或下属表现出色,从而给自己争足“面子”,这是受“伦理定位”“子女教养方式”的影响。

壹仟年以后

其他回答(0)
0人关注该问题
+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