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比较

360U3164738489 |浏览3351次
收藏|2019/09/29 21:46

满意回答

2019/09/29 21:59

一、时间背景不同  1、三民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于20世纪进行辛亥革命时倡导的.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  二、理论实质不同  1、三民主义是中国的民主革命纲领.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适用范围不同  1、三民主义只适用于中国的旧民主革命.  2、马克思主义适用于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四、实践效果不同  1、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虽然新三民主义所主张的“三大政策”与当时我党的革命纲领有相同之处,但三民主义终究不能拯救中国.  2、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的革命理论,并在实践中被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被丰富发展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影色樵夫

其他回答(1)
  • 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两个主流意识形态,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着客观上相似的传入渠道和相同的衍生背景,并且共同促成了“中国”意识的高扬。但在“中国”国情的解读视角上,却存在着儒 学本位与现实本位的实质差异,并进而在“知”与“行”、政党与民族、化大众与大众化、旧秩序与新中 国等一系列运作层面的关系上,出现了明显的路径分歧。三民主义儒学化暴露出明显的伦理色彩、 狭隘视野、精英观念、偏安倾向,最终难脱失败的结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立足革命实践,着眼民 族大业,深植民众根基,在不断推进中国变革中找到了现实的发展路径。新时期,只有超越儒学化的 纠葛,坚守现实实践的客观本位,才能不断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新飞跃。三民主义儒学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路径 近年来,“儒学化”思潮迅速升温,已对“中国 化”的认知和践行产生了很大冲击。究竟应以何 种视角解读“中国”?“儒学化”与“中国化”的关 系是什么?通过三民主义儒学化与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历史比较,有望能够使之初露端倪。 一、外力影响下“中国”意识的激扬 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有识之士在 中西力量的对比中,察觉到西方文明的巨大优势, 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 义也在西学热潮的喧嚣声中传入中国。孙中山认 为,欧美强盛的主要原因就是“三大主义”指导: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民权、 民生”,这三个主义使西方国家“人智益蒸,物质发 舒,百年锐于千载”,所以,中国人应该学习引介, 1905年,同盟会成 立,三民主义也作为该会的指导思想正式进入中 国人的视野。此时,马克思主义学说也有零星传 入,但是它或者被当作资产阶级学说的附带成分、 或者被视为“不切于中国之主义” ,还没有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项目“中国发展道 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孙中山:《发刊词》,载《民报》1905年10 月20 邓实:《论社会主义》,载《政艺通报》第2号1903 “一战”的爆发,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重大影响。一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由原 来的“未来学说”变成了具有现实样板的救国真 DOI:10.15894/j.cnki.cn11-3040/a.2015.02.029理,给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增添了新的选项,还直 接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 生。二是,欧美社会掀起了一股抑“西”扬“东”的 反思风潮,并迅速传入中国。“一战”的惨烈以及 战后的困苦,打破了西方人原有的自信,开始“对 理性力量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失去了信心,对个人 自由的自由原则失去了信心,对议会民主制度失 去了信心” ,进而产生了对东方文化的热切赞赏,“泰西文化单趋于物质,而于心灵一方缺陷殊 多,此观于西方文化因欧战而破产一事,已甚明 显,东洋文明则最为健全” 。这一思潮通过留学生回国叙述或者来华西人讲学等方式传入国内,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小冲击。胡适在1926 《我们对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写道:“我们时时听见西洋学者有崇拜东方精神的议论,这 种议论,本来是一时病态的心理,却正投合东方民 族的夸大狂,东方的旧势力就因此增加了不少气 面对这一变化,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大阵营产生了既貌似又神离的复杂反应。相似之处 主要表现在:国共两党关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社 会主义的关注程度明显提升,共产党人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也把社 会主义当成三民主义的“好朋友”,并在大革命时 期实现了首次国共合作。与此同时,两大政党也 都对西方文明的弊病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都表 达了反对盲目西化、重视中国国情的原则立场: “如果一味的盲从附和,对于国计民生是很有大害 的……如果不照自己社会的情形,迎合世界潮流 去做,国家便要退化,民族便受危险” ,“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 国’这个地盘” 但是,如果回到实质层面,就会发现,双方的上述转变还存在根本差异。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共产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东方文 明也不属于西方文明,而是“第三文明”即“俄罗 斯文明”,它“兼欧亚之特质”,代表着世界发展的 新潮流,是全人类共享的“普遍真理”,当然可以运 用于中国。 而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则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马克思主义,得出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 什么新东西,两千余年以前,中国经书就早说 之类的结论。这一论断,一方面说明了国民党人对新主义的不甚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 们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事物既不适应又不得不 面对的复杂心理,只能选择转向旧文化去找寻合 理化依据,表现出明显的传统取向。该取向在对 “中国”国情的认识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战”后,虽然国共两党的“中国”意识都有 了很大提升,但是“中国”到底是什么?“中国”的 表征有哪些?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 识。
    回答于 2019/09/29 22:17
0人关注该问题
+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