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回复晚清新建陆军,训练为什么采用德制(普鲁士制)的模式?16~17世纪,中西军队都已将大量管状火器投入实战。然而,双方的军事发展却由此开始逐渐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为了最高效率地发挥出当时火器的威力,西方军队开始以逻辑思维精心计算如何在战场上对之作最好的运用。这就使他们的战术、训练不再是个人经验基础上的主观产物,而逐渐成为能够进行精确考量、评估并以之寻求最佳效率的管理和控制方式。通过这种努力,火器杀伤力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发挥,骑兵的地位也因之逐渐下降,无法再称雄战场。反观当时明朝军队,虽然各种火器、车营战术花样迭出,却大多为主观演绎的产物,并非精确分析论证的结果。俞大猷、戚继光等具有实战经验的优秀将领所创立的战斗、训练方式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却也都是个人军事天赋的妙手偶得,而并未发展成为标准化的规范或者条例。因而长期以来,明朝军队的战术及训练方式一直徘徊不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无法使火器发挥出其真正的战场效果。明清(金)交战的历史记录表明,前者基本上都是以一种非常混乱和低效的方式来使用这些早期枪炮,所以满族骑兵的弓马能够非常轻易地战胜明朝军队的火器。然而后来清军也照搬了对手的方式来进行火器的战斗与训练,因此同样未能发展出适应于这种武器的战术。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思维上的问题应该是自明末以至晚清中国军队战术及训练水平落后的一个关键原因。 这种历史文化积淀也依然影响着晚清时期湘军战术及训练变革的深度。这场变革实际上是内忧外患促动下,“经世”思潮在军事领域的反映,所以湘军的战术、编制、训练等均本着实学实用的原则。经由复古戚家军的战斗训练方式,湘军一改绿营徒壮观瞻的“花法”,代之以实用的战术以及严格的日常操练。而通过内战的实践磨练之后,又有进一步的更新创制,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湘军的战术及训练变革可以说是晚清中国军队在“经世致用”思想推动下、于长期战争实践中的一次自我更新,尤其是为绾接西方、转向现代化道路铺下了基石。然而同样囿于传统思维方式,此一变革依然停留在个人的经验与直觉之中。从实战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湘军不同部队的战斗方式往往是将领个人主观偏好的表现,并未对武器性能、特点进行严格分析和精确计算来实现战术及训练的规范化、标准化。因此,湘军的战术、训练变革也就不会具有现代化的取向。虽体现了传统兵学在危机下的实用化,却不是一次划时代的突破。 淮军则在这个问题上提供了更好的例证。战争形势的需要,使其于进军上海之后便迅速地接受了西式武器和战斗、训练方法。苏沪战场的各次战役表明,长期的实战确实令淮军在技战术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发展出一种融合中西的战术体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运用近代枪炮进行各兵种协同战斗的军队。然而大规模战事结束之后,淮军的战时经验并没有得到规范式的分析研究,并由之总结出近代火器的战斗、训练条例,反而又出现了将领自绘阵图、甚至杜撰阵式来进行战术训练的状况。久而久之,遂再度陷入传统行伍只顾观瞻、无俾实际的窠臼。此外,在传统认知模式的作用下,淮军将领不仅无法从自身的战争经验中发展出近代军事理论,甚至还无法真正理解西方的军事思想或理念。盛军统帅周盛传就是一个典型人物。作为一个具有趋新精神的将领,周盛传对于西式武器、操法都很有兴趣,也经常同西方教习交流。但在此过程中,他非常自然地以既有经验作为认知起点,以自己的理解来重新演绎新思想、新观点,使之符合原来的知识结构。因此不难理解,周盛传用来练兵的“西法”已是被过滤、选择和改造之后的产物,必然有形而无实。故其统帅下的盛军仍然由传统的军队建设观念和训练思路所主导。这说明在缺乏实战需要和检验的情况下,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致使淮军即便装备先进的武器、聘请西方教习,也无法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甲午战败所引发的强烈危机感,则迫使时人为寻求更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进而开始真正地按照“西法”自身的逻辑去对之进行学习。这种态度的变化在军事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人开始批判传统兵学凭空杜撰、不切实用,转而积极引介西方军队的战斗、训练方法作为中国军队改革的思想资源。这就决定了甲午之后的“西法练兵”在实质上已不同于以往枪炮操作、队列操练等皮毛,而是要大规模地仿照西方军队的管理、组织和训练模式,吸收西方的军事理论、学说。袁世凯小站练兵正是将此一趋势由议论变成了现实。所以新建陆军的主要将领对于西方军事知识和理论都有相当程度的研究。这就使该军在军队建设上开始展现出一种正规化的特征,技战术训练上则朝着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完全摈弃了各种玄虚的阵法,而是根据武器的性能、特点以及战场环境来进行各种战斗队形的训练;特别是模拟实战条件下的对抗演习,更是有助于官兵真正理解近代战斗方式的实际价值。这些管理训练方式的改弦更张,其实也意味着一种思维观念的转型:中国军队第一次尝试模仿西方军队,更多地以理性而非经验的方式来研究、处理军事事务。这一点才是小站练兵之所以可称为中国军队现代化开端的关键所在。 从这个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由此所激化的实用心态,终于迫使晚清军队的战术及训练方式开始走出由传统思维观念所沉积而成的既有轨道,逐步转入一条适应于近代战争要求的发展路径。由之可见,晚清战术及训练乃至整个军队的现代化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可以称之为“换脑筋”的思维观念转型历程。因此,必然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和外源性,从而也决定了这必是一条艰难曲折、漫漫修远之路。这段历史提醒后人,军队现代化应该先从根本之处亦即人的思维观念着手,方能令其成为一个自内而外、自然而然的进程。除此之外,晚清战术及训练的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思想变迁的特点。越来越危急的现实问题在不断刺激时人将变革推向深入并最终突破传统思维观念束缚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愈发将目光鸠集于实用方面,并逐渐以之作为评判和选择的标准,进而导致以肤浅的方式学习西方军事文明,以功利的态度鄙薄传统文化。所以,晚清军队虽然在不断发生变革,但其精神信念却江河日下,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这或许也是晚清现代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