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如何认识伊斯兰教徒

BIPO大叔 |浏览897次
收藏|2020/06/18 21:05

满意回答

2020/06/18 21:23

中国的伊斯兰教信众有数个少数民族,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回族,然后是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也有信奉其它教的,但人数较少。回族是由多个信封伊斯兰教的民族融合而成的,并非单一血统,通用语言是汉语,风俗习惯遵从伊斯兰教。在上海的维吾尔族比较容易识别,面貌形象有显著特征,男性戴具有特征的小帽,女性多数围纱巾。回民则没有形象和着装上的特征可循,除了生活习惯以外其它都一样,不好区别。伊斯兰教信众由于宗教的原因不吃猪肉,这个特征比较明显,但汉族年轻女性也有很多人不吃猪肉(并非与宗教有关)。所以,伊斯兰教信众不经过接触和深入了解,想一眼就看出来,比较困难。

BIPO大叔

其他回答(6)
  • 可以到清真寺做礼拜
    回答于 2020/06/18 23:21
  • 第一 饮食上 牛肉 羊肉 喜欢手抓饭第二 女性必须带上头巾 可兰经规定第三 早课 午间课 晚间课 跪地祈祷第四 周五 清真寺 神职人员 宣讲伊斯兰教义第五 孩子出生后 伊斯兰神职人员起名第六 一生能到 麦加 麦地那朝贺 作为自己光荣的事情第七 什叶派 逊尼派 教法 不一样
    回答于 2020/06/18 23:01
  • 你到上海清真寺就能遇到了,如果是周五的午后(12点到1点之间)去,能认识更多的伊斯兰教徒。因为周五是穆斯林的主麻日。去清真寺礼拜的人会很多。
    回答于 2020/06/18 22:38
  • 伊斯兰教,旧称回教。元代时传入松江。无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上海建第一座清真寺松江清真寺,是为我国目前保存较完整的伊斯兰方建筑之一, 1987年12月修复原貌,对外开放。它似一只纯洁美丽的白鹤仁立在“云间”松江城内,迎接各地前来朝拜的穆斯林。伊斯兰教曾因元亡而在上海衰微。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由南京再次传人才逐渐有所发展。上海开埠后,来沪居住和经商的中外穆斯林日益增多,伊斯兰教也随之在上海兴盛起来。上海城区内最早的清真寺位于城南草鞋湾,咸丰年间建,光绪年间重建,称“南寺”。同治八年(1869年)又建清真北寺(令福佑路)。同治间,另有外国籍伊斯兰教徒所建的清真寺,称“外国寺”,故址位于今浙江中路、汉口路、广东路之间。1917年,上海清真寺董事会董事金子云将其一座花园住宅捐作清真西寺1925年重修,取名为“小桃园清真寺”。这是一座具有西欧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它在1919年到1945年间是中国穆斯林朝圣者海路赴麦加朝圣的集敬地。寺内曾兴办过经堂教育和伊斯兰文经学班,是近代传播伊斯兰文化、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之一,现为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在兴建清真寺的同时,也设立了清真别墅和公墓。随着穆斯林的增加和清真寺的兴建,伊斯兰学校也应运而生。1908年,建回民学校1911年扩建,称“上海公立清真务本两等小学堂”。1928年,创办伊斯兰师范学校, 1929年改为伊斯兰教学研究社。伊斯兰教知名人士、今中国阿拉伯语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马坚先生,就是该校的首届毕业生。他曾于1931年被中国回教学会选送至埃及开罗爱资哈尔等学校深造。195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翻译的白话文《古兰经》。1925年,哈德成、马刚候等发起成立了上海最大的伊斯兰团体中国回教学会,主要从事《古兰经》翻译,出版过《中国回教学会月刊》,《中国回教公旬刊》等刊物及马复初《宝命真经》五卷直译本。近代上海伊斯兰教在全国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目前上海有伊斯兰清真寺五座,参加伊斯兰教开斋节和宰牲节的穆斯林有四千多人。
    回答于 2020/06/18 22:17
  • 在教堂活动时间里面,就可以认识到的。
    回答于 2020/06/18 22:06
  • 由于在上海市的伊斯兰信徒非常少,且绝大多数的伊斯兰信徒均不会主动的以传统的伊斯兰服饰示人,因此要想“识别”这类人,通常也只能是根据其“生活习惯”来间接的了解,如:聚餐时可询问对方“饮食方面有什么忌口”等方式间接的了解他们,通常不可直接称呼对方为“伊斯兰信徒”,须尊重对方的“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不可过多的干涉和过分的“关心”。
    回答于 2020/06/18 21:41
0人关注该问题
+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