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困难100

未绸_806 |浏览378次
收藏|2021/08/13 21:15

满意回答

2021/08/13 21:24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经过1949年到1952年三年的努力,国家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国营企业大多技术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职工在国营企业中主人翁意识强、生活稳定、劳动热情高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明显地表现出对于其他经济成分的优越性。到1952年,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56%,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60%,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已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在一些老解放区大力推广农业互助组,并着手组织以土地入股为主要特征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党总结这些经验,认为这些互助合作形式是帮助贫苦农民战胜自然灾害、克服困难、增加生产、避免农村重新出现两极分化、引导农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适当形式。毛泽东认为,中国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业合作化不能坐等工业化和机械化。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本来主要是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而采取的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尽管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政治上孤立遏制,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也很不景气。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向上发展的活力。此外,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ZZZ78121

其他回答(2)
  • 一,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所要面对的变革,与历史上所发生的社会变革是不一样的!总得说来历史上所发生的革命,只是因为当时的政权不与时俱进,而我们当前根本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二,历史上所发生过的革命变革,其实也仅是一种表象,若是不存在不与时俱进的问题、那么可以说原本的革命什么的也是完全可以不发生的;发生了那么多次的变革和革命,其实根本上是提升了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理念、和精神上的境界高度,笼统说来就是一种意识!而这,也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须要去提升的,却也是一切难题当中最为艰难的、也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困难。
    回答于 2021/08/13 22:18
  • 中国特色是什么?就是变通。二战后强大的苏联一直走到解体,为这个信仰付出了惨重代价,社会主义的特征除了公有制,还应该有什么?是高福利,按需分配就是高福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能达到高福利的只有北欧的小国家,如瑞士,改革开放以经济基础的提升撼动上层建筑,这就是目前的路,不是重搞公有制,公有制已转型国有制,以超级资本家的姿态进入市场经济,认可财产私有,以稳步提高福利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靠革命达不到的高度。
    回答于 2021/08/13 21:45
0人关注该问题
+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