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是源于人们内心的需要吗

360U3320162710 |浏览1086次
收藏|2021/08/30 17:02

满意回答

2021/08/30 17:34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它所研究的是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我们知道,所有的社会事情都有人的因素在里面,也就是都有心理的问题在里面。研究这些课题的心理学就是社会心理学。在当代心理科学中,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最为人们重视,社会心理学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社会心理学不仅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等层面,即理论与方法、社会个体、态度与行为、社会影响和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等领域。专业定位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学,并坚持自然科学框架下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思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

L_海米

其他回答(1)
  • 01自主需要我们大概都听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老人家的后窗放着几个垃圾桶,几个顽皮的孩子每天都来踢垃圾桶取乐,老人不堪其扰。一天,老人找到这几个小孩,对他们说:“你们踢得太好了,我喜欢听这美妙的声音。以后你们每天定时来这里踢垃圾桶,踢够一个小时,我每天付给你们10美元”。有得玩还有钱拿,孩子们踢得更加卖力。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经济不景气,我的钱不多了,以后每天只能给你们5美元”。孩子们听了不太高兴,但还是愿意继续踢垃圾桶。又过了几天,老人说:“我破产了,没法给你们钱了”。孩子们怒了,大吼道:“谁有闲工夫天天来踢这破垃圾桶!”从此,老人家又恢复了安静,可以睡个好觉了。这位老人,肯定是位生活中的智者,要不就是个心理学家。他不动声色地让一群以制造噪音为乐的孩子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这一行为。在老人给出奖赏之前,孩子们对于踢垃圾桶一事,自发自愿,不图任何报酬,且乐此不疲,这个时候若是有人直接加以阻拦,恐怕他们不但不会停止,反而会踢得更起劲。从他们接受老人的奖赏时开始,事情便有了质的变化——原来图个好玩的自发行为,转变为受人之托的被动行为。当奖赏金额从多到少,再到没有,促使孩子们踢垃圾桶的外在动力也随之从强到弱,再到消失。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任何物质奖赏,孩子们踢得很欢快;最后,得知奖赏没了,孩子们却毫无留恋的离开了。这中间,只有一个主动与被动的差别。电影《摔跤吧!爸爸》里,吉塔姐妹俩最初对爸爸的魔鬼式训练颇有怨言,还采取了一系列怠工、破坏等反抗行为。后来通过朋友在其婚礼上的一番肺腑之言,方才明白:她们只有认真练习摔跤,才有机会掌握自己的命运。从那以后,姐妹俩开始积极主动地配合那些在旁人看来简直是折磨人的训练,再也不消极怠工,再无半分抱怨。此类例子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原本在学习上或工作上消极应付、苦不堪言,一旦转变为主动的态度,多了那么点主人翁精神,整个人的状态都将为之改变,即使再苦再累也都甘之若饴。有些事情在别人眼里看起来虽然很美很轻松,但本人并非出于自愿,即使被迫选择了它,之后却并不见得快乐。因而我们常说: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追梦的过程,不管有多艰难,都是追梦人的自主选择,他们虽痛犹荣,乐在其中。02能力需要有这样一个少年,深陷网游的深渊,几乎到了“整个世界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没有游戏”的境界。学校和家里想尽各种办法,都没能挽回他那颗畅游在游戏世界里的心。后来,有人支招,还真的挽救了这个失足的少年。这个办法说起来倒也简单,就是不管他玩什么游戏,都会出现一个技术和装备上都要比他强悍N倍的对手,狠狠地虐他,使得他每场必败,而且是惨败。时间一长,这个少年玩游戏的挫败感挥之不去,从此也就告别了虚拟的游戏世界,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由此可见,再有“吸引力”的事情,如果感觉自己不能胜任、力有不逮,那么再大的乐趣也将变得索然无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不要树立太高的具体目标,最好是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目标太高,容易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严重的话,甚至会形成“习得性无助”。而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往往能提升一个人的自信心,产生积极情绪,在这样的状态下,又有助于更好的实现下一个目标,形成良性循环。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这种“胜任感”都是极其重要的,是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03归属需要在MBA学习期间,曾经做过一个职场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不全然与薪水相关,其中“归属感”就是很重要的一项影响因素。以前不明白为什么归属感那么重要,现在才明白,“归属需要”也是三大基本心理需要之一。Daisy最近被猎头公司挖到了某知名外企,虽身处高管位置,写字楼豪华漂亮,人前风光亮丽,但内心深处却很不快乐。原来,Daisy所在的公司,其他几位高层管理人员都是讲着一口地道德语的外国人,而黑头发黄皮肤的她,即使德语流利,仍然明显是个“例外”。尽管工作上彼此也都还算友好合作,但一些稍微私人一点的聚会、party之类的,通常自己都被排除在外。虽然说,换了新工作必然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人事关系,但是Daisy感到这一次的变动让她显得格外吃力,花了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未能很好地融入这个新的环境。她时常在工作之余,怀念自己原来的团队,怀念那个属于她的团队。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同样,也没有人时时刻刻都是一个“局外人”。人们需要自己的圈子,需要一个集体,需要来自同伴的关爱、理解、接纳和支持。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Deci&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该理论假设了所有人都试图满足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德西和瑞安认为,这三大基本需要的满足,导致人们产生健康和幸福感,因此是人们内在的生活目标。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了其中一种或两种需要(或糟糕到一种也没有满足),那我们就无法维持心理的健康,也就失去了心理的幸福感。由此可见,在生命历程中,我们必须满足这些基础的需要——自主、能力和归属,从而体会到心理的健康和幸福感。
    回答于 2021/08/30 17:59
0人关注该问题
+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