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当时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所在地山西吕梁兴县蔡家崖,对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采编人员和新华社晋绥总分社记者作了一次谈话,史称《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亦即“4·2谈话”。70年过去了,今天我们重温这个谈话,了解其时代背景,探讨其理论价值,认识其在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上的重大历史意义,对于我们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引导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做好党的新闻工作有着重要现实意义。谈话的时代背景1948年3月26日,东渡黄河离开延安的毛泽东,来到了山西兴县蔡家崖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所在地。此次毛泽东来晋绥,是为了前往西柏坡与已先期到达那里开展工作的刘少奇、朱德会合,最终完成党中央迁往西柏坡的历史性使命。毛泽东的到来,对晋绥边区党政部门是件大事。当时分局领导向毛泽东汇报了工作,毛泽东于4月1日在晋绥干部会议上作了讲话,对晋绥分局的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与毛泽东同行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到兴县后,来到《晋绥日报》所在地高家村检查工作,报社同志向他提出要求,希望请毛主席同大家见面并作讲话。毛泽东应允后于4月2日在蔡家崖晋绥分局所在地,同报社及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的同志见面,发表了这篇著名谈话。《晋绥日报》的前身是1940年9月18日创刊的晋西南区党委机关报《抗战日报》,1946年7月1日改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停刊,总共出版2171期报纸。在其存在的9年时间里,《晋绥日报》的同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持与边区人民群众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在反映边区群众呼声愿望,宣传中央方针政策及分局工作决策部署,指导地方党政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晋绥根据地的“战斗号角”“抗日旗帜”和“反映人民的一面镜子”,受到了领导机关的肯定,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这张用马兰纸印刷的四开报纸,发行量不断增加,从开始时的每期2000余份增至后来的15000份,在晋绥地区有着很大影响。更为可贵的是,1947年《晋绥日报》率先在解放区开展了反“客里空”运动,主动作自我批评,检讨和纠正自己在土改宣传中的错误,在当时解放区新闻界产生积极影响,成为该报历史上的重要篇章。1947年6月25日,《晋绥日报》编辑部和新华社晋绥总分社联名发布《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的专栏,后来又刊出《关于“客里空”之检查》的专栏,用以刊登记者的检讨。当时,报纸揭露了土改宣传中出现的无中生有、弄虚作假、张冠李戴等“客里空”现象。这一举动引起了党中央的关注,新华社自9月1日起先后发表社论《学习晋绥日报的批评》和编辑部文章《锻炼我们的立场和作风》,介绍该报主动检讨工作中的“客里空”现象,开展自我批评的做法,并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对全国各解放区的报纸都具有重大意义。于是,整个解放区新闻界学习《晋绥日报》,展开了一场以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反对“客里空”虚假报道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这次活动使参加者受到了一次生动而又深刻的思想教育和专业训练,在新闻理论和业务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因此可以说,《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党报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