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并苏台德跟祸水东引政策有关系吗

China致远_622 |浏览611次
收藏|2022/11/16 05:03

满意回答

2022/11/16 05:32

前言:英国的欧洲政策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二战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这场从和平走向战争的量变,就是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长久以来,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一直被认为是英法企图将德国引向苏联的“祸水东引”,特别后来苏联对此大加宣扬,并将此做为和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如果以“祸水东引”来看英法,就太低估英法了,因为当时的德国和苏联都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对领土都具有相当的热爱,两个国家相争,无论胜负如何,结局都不会两败俱伤,也不会让英法渔翁得利,而是会产生一个更强大的国家,这个国家对英法将构成更大的威胁,所以聪明的英法不会这么做。德国能轻而易举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根源,我们可以从老牌强国英国的欧洲政策上找到答案,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此有个精辟的总结: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我们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这样,我们就保住了欧洲的自由,保护了欧洲的生气蓬勃和变化多端的社会的成长,……,这是英国对外政策的不自觉的优秀传统。一语中的,英国是通过扶持弱者,打压强者,维持欧洲大陆实力的均衡来保证自己的利益。一、英国欧洲策略的具体实施:通过扶持德国抑制法国获得欧洲力量的平衡一战之后的欧洲,称得上大国的有五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苏联,五大国的情况各有不同。德国被《凡尔赛条约》“残酷”捆绑,难以翻身;苏联是远在东部一隅的新生国家,刚闹了大饥荒,也自顾不暇;英国在战争中损失巨大,欠了大量的债务,加之随之而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工业生产总值倒退了34年,而且殖民地严重萎缩,一切百废待兴;意大利虽然声势闹得大,但其实只是个地中海大国,谁都不把它当回事;相对而言,法国的形势最好。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获利最大的国家,它从德国手里收回了阿尔萨和洛林,并控制了德国萨尔州的经济,还管辖着德国的莱茵兰非军事区,俨然成了欧洲大陆上的最强之国。以英国的既定政策,不允许在欧洲大陆出现任何一个一枝独秀的国家,而此时强大的法国正一枝独秀,于是,英国决定扶持一个能和法国对抗的国家以制约法国,而能担当起这个任务的只有德国。可是做为一战后的战败国,德国在《凡尔赛条约》的约束下奄奄一息,连赔款都无法支付,更别说发展了,于是,英国开始了对德国扶持的计划:1923年英国提议对德国进行经济帮助,从而有了10国参加的“道威斯计划”,德国获得了迅速发展,从1924年到1929年,德国赔款110亿金马克,却获得了约210亿金马克的贷款,实力迅速恢复。1925年12月1日,英国又将法国和德国拉在一起,签订了一个《洛迦诺公约》,这个公约又将德国一战后的国际地位提高,使得德国迈向政治大国,相反,法国的地位则下降,重要的是,这个公约允许德国重新武装。1926年9月,尽管有法国的反对,但是在英国的默许下德国加入国联,成为常任理事国。在英国的扶持下,战后虚弱不堪的德国又强大起来:1921年至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平均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长,而英国在同一时期每年的增长率只有1.7%,1927年德国工业生产已恢复到战前水平,192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居世界第2位。二、英国欧洲策略实施的后果:无法制约强大的德国,欧洲的平衡被再次打破《凡尔赛条约》带给德国的是耻辱,因此德国人民急切盼望打破凡尔赛枷锁,在他们的心里,谁能打破凡尔赛枷锁,谁就是他们的领导人,于是,希特勒横空出世。《凡尔赛条约》是武力下的结果,要打破这个条约,也必须以武力。于是,德国开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寻求军备上的突破,希特勒在内阁会议上宣布德国的首要行动原则是:“一切为了发展武装力量”,并向国际社会提出“军备平等”。德国的要求,理所当然受到法国抵制,可是正中英国下怀,1935年英国外交部的一份备忘录写到:从战后的最初几年起,我们的政策就是删除和约(凡尔赛和约)中规定的那些条款。因此,对法国的反对,英国人持“不屑一顾的态度”。1933年3月,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提出了一个“全面解决裁军问题”的方案,方案要求大大削弱包括法国在内的各国陆军,却允许德国陆军由《凡尔赛条约》规定的不超过10万人扩充为20万人。英国的策略,是既用德国来制约法国,又不希望德国无限制扩张军备,因此以裁军的名义削弱法国,却让德国扩军,还给德国规定了一个数量上限,以为这样既使德国可以制约法国,又不使德国太强大,从而达到欧洲力量的平衡。可是,德国人是要全面冲破凡尔赛体系,重新整合世界,对这个方案不感兴趣,一怒而退出了日内瓦裁军会议和国联,英国不但不给以惩罚,反而万般抚慰,希望德国回头。英国的庇护,让德国放心的在扩张路上越走越远。1935年3月,德国颁布法令:在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以便建立“要与武力最强的邻国相等”的陆军,更突破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拥有空军的规定,建立了空军。德国的这一做法,无疑是向世界宣布了凡尔赛和约的无效,顿时让英国突然认识到,他一直要扶持的孱弱德国,已经强大到无法制约了。三、英国对德国改扶持到绥靖:苏联产生祸水东引的误判英国意识到,它扶持的德国力量发展很快,将要打破欧洲实力的均衡,于是,英国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德国,在英国的《内阁会议记录和备忘录》中提到:我们认为德国是最终的潜在之敌,我们长远的防务政策必须针对它。这个报告中,英国耐人寻味的将德国列为“长远防务”的对象,“最终的潜在之敌”,体现了英国的尴尬处境。在一战中遭受重大损失的英国民众厌恶战争,不愿意再看到战争来临,“公众对于军国主义,介入欧洲大陆事务以及对力量平衡的任何关心都表现出厌倦情绪”,而且,此时的英国在经济和军事力量上已不足以单独遏止德国,因此英国的策略是既要避免战争,又要遏制德国,在这样的矛盾之下,英国做了两件事:拉上法国和意大利向德国发难,三国准备成立一个对付德国的“斯特莱沙阵线”;主动改善和苏联的关系,以图联合苏联制约德国,拉苏联进国联,并派外交大臣艾登访问苏联。可是德国已经看透了英国意图,便各个击破,先向英国保证:“德国承认英国海军优势”,“愿把德国海军限制为英国海军力量的35%”。德国并没有在英国这里抱太大希望,却没想到英国爽快地答应,两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英法意三国的“斯特莱沙阵线”名存实亡。《英德海军协定》的签订,也使英国迅速疏远和苏联的关系。英国认为,如果要对德国强硬,“苏联是一重要的钳制力量”,如希望通过谈判与德国作政治交易,苏联就成为破坏性的负面因素,因为:英国如继续与苏保持超出经济交往和一般外交往来的关系,希特勒很可能以英、苏联合对付德国为由拒绝与英国作总体解决。英国为了德国而四处得罪人,德国却在英国的庇护下突飞猛进在扩张的道路上:到1936年底,德国已拥有武器装备齐全的正规军80万人,同时德国也开始逐年发展其它军兵种,特别是空军,德国已拥有作战飞机四千五百架。1936年3月7日,德国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苏联在国联呼吁对德国进行强烈制止,而英国则相反,认为“没有理由认为德国目前的行为暗含着敌对的威胁”。英国的态度让苏联莫名其妙,联想到最近英国一系列对苏联疏远的表现,百思不得其解的苏联终于想明白了:原来英国是想将德国“祸水东引”。基于这样的判断,苏联开始对英法的德国政策产生警惕。其实英国并没有祸水东引的想法,但是英国的行动让苏联产生了误判。1936年底,外交部常务次官范西塔特的备忘录中指出:那种认为德国人必定会冲向东方并停留在那里的想法只是一种自鸣得意的假设;由于德国和俄国军队的互相进攻目前还存在着地理上的障碍,因此短期内苏、德间不可能发生战争;应该是英国而不是俄国将成为德国的首要攻击目标。英国对事态的严重性心知肚明,却以全面退让应对,完全放弃了之前的欧洲政策,一味逃避打仗,当时英国大多数议员的想法:“我们唯一的目的便是保持我们所有的东西,并和平地生活。”此时,英国的政策开始向对德国的“绥靖”转变。德国一如既往的按自己的计划走着,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德国的理由是:在奥地利的土地上生活的,是和德国人同文同种的德意志人,两国的合并是人民的意愿。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让英国人竟然天真的以为是德国和意大利两国的内讧,因此不仅不制止,还想看热闹,眼睁睁看着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而德国对奥地利得手之后,又瞄向了捷克斯洛伐克。四、慕尼黑协定后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揭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德国从对奥地利的吞并中尝到甜头,眼光又瞄向了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欲占领捷克主要基于两方面的战略考虑:以目前德国并不十分强大的实力,先从日耳曼人占多数的苏台德地区入手,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相对容易;为了避免今后对英法作战时陷入腹背受敌,德国需要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为此,德国制定了武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但是,以德国的实力,还没有绝对把握和英国翻脸,因此希特勒先对英国首相张伯伦进行试探:“英国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地区?”没想到张伯伦爽快地表示,赞同苏台德地区“自治”。做出这样的决定,英国有自己的算盘:以英国陆军的实力,无法和德国抗衡,而即便打败了德国,也会让法国渔翁得利,因此,不如和德国进行交易,以德国取代法国。为此,英国积极做法国的工作。1938年4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对法国总理达拉第明确表示:“英国决不为捷克斯洛伐克而投入战争。”并劝说达拉第不要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两国在1925年就签署了《法捷互助条约》,因此法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有保护义务,可是法国也害怕打仗,便欣然同意。如此,法国中了英国的计,英国又中了德国的计。1938年9月29日,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英、法、意、德四国在慕尼黑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了德国。张伯伦为此洋洋得意的说:“我带回了我们时代的和平。”可是,半年后就被德国打了脸。英国为德国的扩张大开方便之门,德国却不领情,在德国的战略中,英国是“主要敌人”,宣称“对英法的战争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战争”。为既定战略考虑,德军于1939年3月15日“和平”进入布拉格,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就直接和乌克兰接壤,这让苏联感到了恐慌,更加深了对英法“祸水东引”的深信不疑,再加之和英法谈不拢条件,做为应对,5个月之后即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如此一来,欧洲大国无形中就分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苏德意,另一个是英法,相比《凡尔赛条约》后英法的占尽优势,此时的英法陷入了无比尴尬的境地。数天后,随着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五、总结后续:放弃了400年欧洲政策的后果英国对德国的扶持,使得德国迅速成为欧洲强国,在无法对其制约后,又由扶持转为绥靖,坐视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最终养虎为患。而英国对德国及苏联的态度,又给苏联以极大的误判,以为英法联手祸水东引,从而和德国走在了一起,又为德国的扩张提供支持。其实,就在《慕尼黑会议》结束后不久,英内务大臣霍尔还在内阁会议上指出:一个强大的苏联的存在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绝对不能实行任何会让人以为我们是反苏或无视苏联前途的行动。可惜,英国在战略上洞悉一切,具体战术却如此糟糕,弃英国400年来的欧洲政策于不顾,而以绥靖推动德国前行,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剧,而这种状态,直到1940年5月丘吉尔任首相后才告结束。而此时的德国,已经攻克了波兰,占领丹麦,正进行着全面占领挪威的战役。

鞍山城2050

其他回答(0)
0人关注该问题
+1

 加载中...